古代一斤是多少克 爲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爲十六兩

來源:酷知集 8.2K

導語:在日常生活中,有許多人是需要每天出去買菜的。買菜的時候是需要稱重量的,大家一般都會說菜幾斤是多少錢。小編有些朋友想來了解一下,古代一斤是多少克?爲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爲十六兩?接下來就跟着小編來一起看一下吧,快來長知識吧。

古代一斤是多少克

古代一斤是多少克 爲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爲十六兩

一斤

古代一斤在不同時期的重量是不一樣的,楚國早期一斤大約摺合220克。到了戰國以後,根據楚戰國墓裏出土的木衡和銅權推算,此時楚國的一斤逐步變成了250克,比早期有所增加。同一時期的燕國,根據出土文物推算,一斤則相當於248.4克。

而阿房宮遺址出土的高奴禾石銅權,上面寫着重一石(百二十斤)),根據測量,總重30750克,折算下來則每斤大約是256.3克。

西漢時期一斤大約是252克。根據甘肅出土的王莽新朝時的銅權衡計算,每斤大約是249.6克。而1981年出土的東漢大司農銅權重十二斤,實測爲2996克,折算下來每斤249.7克。

南朝齊國的一斤大約相當於375克,南朝的樑、陳時期,一斤則相當於250,北魏、北齊的一斤相當於500克。到北周、隋朝早年,一斤上升到了700克,創造了歷史記錄。而到了隋朝末年,一斤又回落到了250克,和早期相差近巨大。

唐朝到宋代,一斤則保持在640克到684.768克之間波動。像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年銅則,上面寫着重一百斤,實測重64000克,折算下來每斤相當於640克。

天啓三年時,常州吳縣的三兩砝碼實測重109.3克,折算下來每斤相當於582克。而乾隆二十九年,工部營造的五百兩砝碼,總重18700克,折算下來每斤相當於598.4克。

古代一斤是多少克 爲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爲十六兩 第2張

爲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爲十六兩

一:“兩”的問題

古代重量的最小單位是“銖”,通常用來稱量中藥材的,畢竟中藥材的重量一般都比較輕,我們熟知的成語“錙銖必較”即源於此,錙銖必較就是說一個人非常摳門,一分一釐都要計較。

而天平可將東西分成相等的兩份,古人在實踐時還發現將度量衡設爲2的倍數是最爲合適的,因此“兩”就這麼誕生了,後來古人再從2以上做層層疊加的計算,最終規定一斤等於16兩。

如此古時的百姓們在日常生產、生活等交易中就方便使用了。比如一斤平分一半是八兩,流傳至今的成語“半斤八兩”也就誕生了,而八兩的一半可分爲四兩,以此類推,四兩的一半則爲二兩,二兩再分就是一兩。

如此採用的就是十六進位制,而不是十進位制。有的說法還說,十進位制太過普通,按古人的智慧自然會走不尋常路。

古代一斤是多少克 爲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爲十六兩 第3張

千克

二:文化的範疇

還有一種說法,一斤爲十六兩看似是一個數學問題,而實則是一個文化問題,是中華文化、哲學等的智慧凝練。

在古代,古人稱重用的秤是十六兩秤,又叫作“十六金星秤”。這十六金星包括哪些呢?它包括北斗七星、南斗六星,再加上福、祿、壽三星,如此就組成了十六兩金星秤。

有意思的是,北斗七星主亡,南斗六星主生,而福、、壽三星則主一個人一生的福祿壽。倘若人昧心而爲,短斤缺兩,則少1兩叫損福,少2兩叫傷祿,少3兩叫折壽。

這當然是古時的一種說法,說到“短斤缺兩”,我們回顧一下我們的槓秤文化,看看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。

在槓秤上,我們可看到好些秤星,而槓秤上的秤星是有固定的顏色的,要麼白色,要麼黃色,而不能用黑色,比喻人們做生意稱量時一定要做到公平、正直,不能黑心。

槓秤上的第一顆星“定盤星”,槓秤只要選好定盤星,就是一槓好秤,因此被人們比作事物的準繩。槓秤上的繩紐秤毫,意思是人們在稱量東西時一定要明察秋毫,不能粗心大意。

而秤一旦提起來,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定盤星,這意味着在提醒商人要權衡良心,無論做什麼生意都不得短斤缺兩。

熱門標籤